走在初冬的校園裡,暖陽和煦,草葉飄黃。奇植異株、草木繁茂正該是bv伟德官方网站的風貌,但看到附生在筆直的樹幹上,一圈圈整齊排列着生長的石斛,記者仍忍不住感歎一句“好神奇”!

誰能想到,如今有樹就能生長的石斛,曾經是傲立崖壁的“仙草”。因為藥用價值極高但自然繁殖稀少、采摘環境惡劣,野生鐵皮石斛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1938年間,一兩野生鐵皮石斛的價格就高達60元,而當時一兩冬蟲夏草才賣2.2元。”中國鐵皮石斛首席專家、浙農林大bv伟德官方网站院長斯金平教授的願望,就是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鐵皮石斛、吃得到好的鐵皮石斛,鐵皮石斛産值突破500億元。
為此,斯金平團隊花了10年時間,将鐵皮石斛從珍稀瀕危藥材變為大宗藥材,“救命仙草”也搖身變為老百姓的“脫貧神草”。由此一發而不可收,樹上鐵皮石斛、樹下黃精、林中養蜂,該團隊構建起“不占良田、不需耕地、不争林地,與林草和諧共生”的林下經濟模式,帶動更多山區縣走上緻富路、同追“共富”夢。
爬高走遠探究“仙草”
讓一畝山産萬元錢
一直到20世紀末期,野生鐵皮石斛采挖過量、資源枯竭的現象都未有好轉,但大棚種植對土地、技術的要求又特别高,加上回報周期很長,一般老百姓種不了也不願種。“這是個機遇。”科研嗅覺敏銳的斯金平作出判斷,當即組建團隊進行研究攻關,“珍稀瀕危的物種,不突破人工栽培,資源肯定是要枯竭的”。
在夜以繼日的努力下,團隊攻克了結實難、發芽難、種植難等繁育與栽培難題,逐步研發出人工輔助授粉、兩年精準采收、樹上種植鐵皮石斛等新技術。“要重點解決好通風、透氣、滲水三大問題,尋找最适宜的光照與水源條件。”斯金平常對團隊成員強調,要把高新技術簡單化、平民化,讓老百姓可操作、易上手、能複制。
為了找到更抗凍的石斛種質,進而研究出能耐低溫的良種,2010年元旦假期,斯金平一行5人爬上海拔1500米的浙西大峽谷最高峰,去采摘石壁上附着生長的野生鐵皮石斛。那塊光秃秃的大岩石有30多米高,而鐵皮石斛恰好長在中段位置。“岩壁接近90度,沒有攀爬着力點,隻能綁根繩子從岩石頂上吊下去采。”雖然是大冬天,斯金平和向導卻出了一身的冷汗。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對于團隊成員來說卻早已司空見慣。“我常常在課上跟學生講,要探索未知與未來,不去危險的地方是很難探索到的,做科研就是要有這樣一股勁。”斯金平說。
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研發出一大批高品質新品種,不僅畝産可超300公斤,多糖含量也比藥典标準高出50%,還選育出能耐零下14.8攝氏度低溫的品種,能在我省絕大多數地區栽種。就這樣,産量更高、質量更優、環境适應性更強,鐵皮石斛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浙江的林間地頭。
作為沿海丘陵城市,樂清市部分靠山的偏遠農村經濟條件與濱海地區相去甚遠,存在“半邊富半邊不富”現象。2008年,斯金平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來到樂清,每天至少跑3個企業或村莊,考察種植石斛的環境條件。“樂清多暴雨台風天氣,容易積水的地形就不适宜種植。”斯金平說,要想到老百姓想不到的事,幫他們提前規避風險、避免損失。因為半夜也會有人找上門,團隊成員都習慣了手機24小時開機,随時準備為農戶服務。
“一個細胞就能培育出成千上萬的試管苗,真正實現了‘一畝山萬元錢’。”當地政府對斯金平團隊滿懷感激,短短5年時間,該市石斛種植面積就從30畝擴大到1.5萬畝。目前,樂清共有5萬多人從事石斛産業,貧困群體每天打工也有兩三百元收入,全市年産值更是超過了30億元。
林草偕行共生共榮
給一棵樹算生态賬
在推廣種植的同時,斯金平團隊一手抓文化培育、一手抓市場開拓,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熟悉了鐵皮石斛的功效,市場需求也旺盛起來,并逐步擴大到慶元、蓮都、磐安等地,如今已實現了我省26個山區縣全覆蓋。斯金平告訴記者,團隊科技助農的初心,就是要做老百姓想做但做不了的事。
越來越多的農戶靠種植石斛鼓了“錢袋子”、摘了“窮帽子”,但斯金平團隊的科研并未就此止步。尤其在土地資源越發珍貴的當下,如何用更少的地種更多的糧、富更多的民,是團隊着力要攻克的又一個難關。在一次研究石斛澱粉含量及其與同類藥材的比對中,斯金平意外發現黃精根莖不含澱粉。這一發現令團隊欣喜不已。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黃精“藥食兩用”,作為中藥材,它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強身等功效;作為食物,久服可以調節血糖、延緩衰老、增強免疫等,而且耐饑餓。
“黃精多生長于林下或山陰,是很好的林下複合經營經濟植物。”将黃精與石斛套種的念頭在斯金平腦海中油然而生,“不需要額外開墾土地,因為兩者花期不同,順帶養蜂還能延長采蜜期,可以起到1+1>3的效果。”2015年,省科技廳、林業廳立項支持,斯金平團隊正式主持黃精育種與栽培工作。
“會須掃白發,不複用黃精。”“幽人隻采黃精去,不見春山鹿養茸。”蘇轼筆下的黃精,價值不輸鹿茸。在斯金平看來,要讓黃精走入百姓視野,文化傳承很重要。“光是與黃精有關的唐詩宋詞,我們就搜集了40餘首,還有不少與黃精相關的動人傳說。”斯金平說,他們幾乎複刻了石斛産業扶貧之路,堅持鋪技術、揚文化、拓市場齊頭并進。團隊一邊研究黃精基源、組織繁育、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一邊進行本草考證與文化傳承,還牽頭成立“黃精産業國家創新聯盟”,進行經典名方與産品開發。
花勝于實、實勝于根,黃精全身是寶!黃精的“多年生”特性更受農戶青睐。與土豆、番薯等一年生作物“不挖就會爛在地裡”不同,黃精成熟後可以繼續養在地裡,而且會越長越好,是真正的藏糧于地。“于農戶而言,黃精兩年就能有收成,而且不用年年翻種。”在團隊看來,作為糧食開發的黃精,“沒有天花闆”。
在團隊的推廣努力下,如今,種植了石斛的地區幾乎都套種了黃精、養殖了蜜蜂,将“一棵樹”的林下生态經濟發揮到了極緻。短短5年時間,僅黃精的年産值就從3億元增至五六十億元。
浙江模式馳行萬裡
攜半個國逐“共富”夢
國慶假期剛結束,斯金平團隊就驅車前往革命老區安徽金寨,為當地作推廣培訓和技術指導。不上課的時候,團隊成員常常“在路上”,短則三五天,長則一兩周甚至更久。“學校很支持我們的科技助農工作,在排課上盡量傾斜照顧,方便我們走得出去。”團隊成員放棄了寒暑假和休息日,努力将浙江模式複制到更多偏遠農村和革命老區。
因為走的都是偏遠山區,他們突遇過山體滑坡,也曾碰上洪水擋路,更多的時候則是從礫石雜草中硬生生駛出一條道來。江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重慶、四川……從去年至今,團隊已經跑了5趟萬裡行。“整個長江流域都有我們的足迹,每300公裡至少有一個我們的助農幫扶點,連起來差不多是半個中國。”斯金平笑着說,特别是貴州,從2019年成為他們助農扶貧的主戰場以來,團隊先後19次趕赴貴州,将貴州鐵皮石斛和金钗石斛近野生種植的面積、産量、産值均做到了全國第一。
因為堅持三産聯動,在貴州錦屏縣,斯金平團隊還構建起“龍頭企業+國有實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探索出杉木、松木、梨樹等貼樹近野生種植鐵皮石斛模式。記者了解到,錦屏縣先後建起萬畝林業(石斛)綜合産業園、龍池石斛田園綜合産業園、三江便團石斛種植産業園等,完成種植鐵皮石斛1.5萬餘畝。當地村民得以在家門口增收緻富,僅2019年就增收1700餘萬元,兌現固定分紅514萬元,“守着青山過窮日子”成為過去。
除了幫當地農戶選好址、育好苗,團隊成員還會将高新技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免費傳授給他們。年屆退休的高級實驗師朱玉球幾乎培訓過全國70%的鐵皮石斛組培師,還多次奔赴貴州荔波、錦屏、安龍、畢節等地,舉辦百人培訓班,對扶貧模式進行創新,指導組建農民合作社。此外,山東、山西、四川也有她的扶貧點。“我們還會邀請農戶來浙江的相關企業打工學習,不少人學成後選擇返鄉創業,帶動了更多人就業。”更讓斯金平高興的是,當年接受過幫扶的浙江企業和山區縣也加入到他們的幫扶計劃中來,攜手将浙江模式推廣到全國更多有需要的地區,帶動更多人走上了“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