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任科技特派員17年,與浙江多個山區縣結緣,如今,已添白發的斯金平仍然奔走一線,思考着如何創新科技特派員的服務模式。把農林專碩人才培養融入特派員服務,斯金平早在2009年就開始了相關探索,産學研合作平台是最新的成果之一。
去年,在斯金平團隊的牽線搭橋下,bv伟德官方网站在磐安搭建專業的産學研合作平台,10名教師和30名學生入駐縣城,圍繞中醫藥健康産業開展課題研究、産品研發、人才培養。
“這些學生的論文研究的都是企業、政府出的題,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讓科技服務更接地氣,還能培養出懂産業、懂基層工作的科技人員。”斯金平說。
讓“仙草”接地氣
接地氣,是斯金平做科技特派員工作始終踐行的準則。2006年,斯金平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派駐麗水市慶元縣,與鐵皮石斛結下不解之緣。這種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的稀有“仙草”雖然功效豐富,但對生長環境要求近乎苛刻,長期以來,農民不熟悉種植技術,當地的石斛産業一直發展不起來。
“要讓農民種得出、老百姓吃得起,就要把高新的種植技術簡單化、平民化,讓 ‘仙草’變得接地氣。” 斯金平說,為此,他潛心鑽研栽培技術,開創“活樹附生原生态栽培模式”,2008年試驗獲得成功。這種技術大大降低了人工栽培的成本和難度,從慶元到蓮都、磐安、樂清,浙江的鐵皮石斛産業逐漸複蘇。
曾有一位企業家說“沒有斯教授團隊就沒有鐵皮石斛近野生栽培的今天”,這句評價一點都不誇張。活樹種植,後來還發展出了林下栽培,鐵皮石斛從大棚回歸大自然,真正實現了“人種天養”,藥農不砍樹,就能有“一畝山萬元錢”的收益。2015年,斯金平主導的鐵皮石斛研究推廣獲頒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科技強農,不僅是在實驗室搞科研,斯金平更是事無巨細,把技術親手交到農民手上。他給農民培訓講課從來不收費,總是用最簡單的口訣把技術講得明明白白。通風、透氣、漏水,他教農民記住幾個詞,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在他這裡培訓幾天就能把技術掌握好。
在樂清服務時的一段經曆,讓斯金平記憶猶新。“有一天半夜,我已經躺下準備睡覺,聽見有人敲門,原來是兩位農民朋友的試管苗出了問題,請我去組培室看苗。”他告訴記者,那天晚上,他們逐一排查各個環節,忙到淩晨2時,但内心卻無比充實,“農民朋友半夜敲門造訪,說明這‘仙草’,确實‘種’到了他們的心頭上。”
“十多年來,我和團隊成員的手機都是365天24小時開機。”斯金平說,随時準備着為農民服務,已成為習慣,至今仍然沒有改變。
在斯金平的指導下,樂清市的鐵皮石斛從當年的30畝發展到1.5萬畝,成為溫州首個突破30億元的農業産業鍊。
教技術更教創業
現在,斯金平團隊還大力推廣另一種“仙草”——黃精,種在石斛下面,能更好發揮林地綜合效益。日前,磐安成功創建了“中國黃精之鄉”,當地的藥農鄭方正告訴記者,自己基地裡種的,全都是斯金平推薦的鐵皮石斛和黃精特色品種。
“這些品種抗凍性能好,适宜磐安山區種植。”鄭方正說,大家都聽過斯老師的課,加了斯老師的微信,平時有問題,一個電話、一條微信就能向斯老師請教。
斯金平說,特派員不僅要懂種植技術,還要往産業鍊後端拓展。斯金平很早就開始牽頭特派員組團服務,把各個領域的專家召集起來,除了教農民怎麼種,還教他們怎麼加工、怎麼營銷、怎麼推廣。他們從唐詩宋詞、醫藥典籍裡挖掘浙江各地石斛、黃精的曆史,目的正是打出浙江品牌,講好浙江中醫藥文化的故事。
“三産帶動二産、二産促進一産”, 以産業融合帶動鄉村振興,這是斯金平堅持的發展理念。為此,他牽頭組建了鐵皮石斛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鍊、鐵皮石斛産業國家創新聯盟、黃精産業國家創新聯盟。這些産學研平台,不僅服務浙江山區縣,更是将浙江經驗、浙江模式推廣到雲南、貴州、湖南等地偏遠農村。
“生長在岩石上的石斛,拔下根來,還能留下清晰的痕迹。” 斯金平說,石斛根系強勁,如同幹部作風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紮根大地、真抓實幹、留下實績,這也是斯金平身為科技特派員始終堅守的人生信條。未來,他還将繼續在廣袤農村留下自己的印記,把“仙草”種在綠水青山間,把共富的種子播向全國各地。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