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倡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要制度。二十年來,科技特派員們依靠知識和技術逐夢鄉野,為農村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業态,在浙江大地上書寫下一篇篇産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生動故事。
初見白岩,溫潤如玉的氣質似乎與傳統印象中科技特派員的模樣搭不上邊。直到親眼看見她鑽樹林、挖草藥、講技術……才相信這位平時習慣站講台的bv伟德官方网站教授,已經在田間地頭“穿梭”了18年。
今年,白岩被評為“浙江省突出貢獻科技特派員”。在這個象征着全省科技特派員最高榮譽的背後,是她800多次的下鄉經曆,50多萬公裡的行程,創造1.95萬人的就業崗位,助力農民增收4.8億元……
從2005年起,白岩先後在杭州市臨安區湍口鎮、景甯縣九龍鄉、衢州市衢江區雙橋鄉、淳安縣下姜村當科技特派員。作為土生土長的吉林人,白岩笑言,自己從未去過長白山,卻去過浙江最偏遠的鄉村、海島,“我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這裡”。

村裡來了個懂種地的“白老師”
上午9點,淳安縣千島湖許源林場林下經濟示範園迎來了它的老朋友——來自浙農林大的科技特派員白岩。
“白老師,我今年剛進了一批新種,您快看看。”“白老師,有沒有認識的果樹專家?”……剛下車,白岩便被藥農們的問題層層“圍住”了。一頂遮陽帽、一身休閑服,這是白岩在田間工作時的“戰袍”,“這樣打扮能拉近和老鄉的距離”。
顧不上喝水,白岩就和藥農們鑽進了樹林。她一邊留意着藥農們的訴求,一邊仔細地回答問題,一上午的工夫,白岩就爬了好幾個山頭,“林子裡一鑽,心情老好了!”
每次下鄉,白岩都會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從林場到基地,從大棚到田埂,這樣連軸轉的節奏白岩早就習慣了,她總想着“能多看幾個就多看幾個,老鄉等着我呢”。
“白老師,三葉青種在葡萄田裡能不能活?”在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的三葉青栽培基地裡,新疆農業科學院庫車陸地棉試驗站黨支部書記吾買爾江·庫爾班正饒有興緻地打聽着。“庫車冬季比浙江寒冷一些,我們隻要通過設施幫助三葉青越冬,就可以在新疆試試。你選好地,我給你寄些種苗。”白岩的這份自信更多地來自她的底氣。
三葉青生長在山林下,喜陰濕冷涼,但近幾年浙江出現極端天氣較多,夏季高溫幹旱,冬季低溫寒潮,都對林下仿野生種植三葉青産生較大影響。這些年,白岩帶着她的學生深入林下,近距離觀察三葉青的林下種植情況。在樹冠下種植三葉青,樹木可以遮擋寒流,避免被凍傷;夏天在樹木之間用黑網遮陽,避免三葉青被曬傷。經過一次次的嘗試,白岩和她的團隊終于攻破了三葉青難以越冬度夏的技術瓶頸,助力農戶培育三葉青優質種苗50萬株,篩選高産抗凍株系4個,新建種植示範區150畝,實現了增産又增收。
把科技、知識的種子播撒在田間地頭的同時,白岩也把對專業的信仰和情結種在學生的心間。
為了能讓學生多看一看基地裡的作物,多聽一聽農民的“鄉音”,很多時候白岩會帶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租車組團下鄉,她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與農民、土地建立情感鍊接。一次,白岩帶着學生一起下鄉,途中經過一家農戶。家中的老人熱情地從地裡拔了野蔥,炒了雞蛋招待他們,“村裡的人對科技特派員都特别尊重”。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那盤炒雞蛋的香氣依舊萦繞在白岩的心間。
一個人到一群人的“戰役”
時間的豎軸清晰地記錄着科技特派員在探索鄉村發展上的每一個腳印。
2005年,入職不久的白岩就接到了一個新任務——到臨安湍口鎮做科技特派員。就這樣,白岩拖着行李箱,倒了不下3趟車才到目的地。在這個“隻有兩條街,5分鐘就能走出頭”的小鎮上,白岩單槍匹馬地開啟了她的科技特派員生涯。
2017年,白岩來到衢江雙橋鄉擔任省級科技特派員。原打算複制之前成功的經驗,然而一名果農的求助讓她改變了想法。
在外打拼多年的陳立明回到家鄉,發現當地自然環境非常适合種植桃子,于是便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從山上整治到引進桃樹,前前後後已經花費了600多萬元,但光有熱情,沒有技術,陳立明的心裡也打過退堂鼓。聽說鄉裡來了一名新的科技特派員,陳立明重新燃起了希望,“創業真的很不容易,白老師,請您一定要幫幫我”。
看着眼前滿臉真誠的果農,白岩決定放手一搏。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本是科技特派員的看家本領,但要從中藥種植轉為水果種植,對白岩來說,是一次全新領域的挑戰,好在“學校有個好體系”。
從2013年起,浙農林大逐步探索科技特派員體系,從個人科技特派員結對項目到團隊科技特派員服務産業,再到法人科技特派員支撐全域發展。因為背靠“大樹”,白岩越發覺得科技特派員的作用除了傳播科學知識,更像是在知識技術與農民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系上的一條紐帶,“這樣一來,資源就盤活了”。
經過一群人幾年的努力,原本荒涼的山坡上終于開出了粉紅色的桃花,猶如少女的絲帶纏繞山間。果園800多畝、桃樹2萬多棵、年産鮮桃10萬公斤、果農年收入近800萬元……這些數字共同勾勒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好景象。
産業做起來了,如何幫助當地産業轉型升級?在白岩的心中,她開始描繪更大的藍圖——“以中藥養生為中心,結合休閑健身、中藥種植、防病養老、生态農業等多個産業配套,打造一個藥養、生态特色綜合體”。于是,在三産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下,往日的荒涼地變成了“黃金田”,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百姓增收緻富。

堅守18年的“答卷人”
從臨安出發,汽車駛過高速,爬過陡坡,繞過小道,終于在近3小時的行駛後到達了目的地——淳安下姜村。這條進村的路,白岩再熟悉不過。
2020年,白岩得知學校要選派科技特派員到下姜村接力指導中藥種植,專業對口的她便在第一時間報了名。從那以後,她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距離學校200公裡外的下姜村基地裡,服務的範圍也從下姜村逐漸擴大到周邊幾十個村鎮的“大下姜”區域。
在當地人眼中,葛根可是名副其實的“黃金疙瘩”。為了提升葛根産量,白岩在引進良種的同時改進了葛根的種植方式,将葛根的種植面積擴大到300多畝,産量也足足翻了一番。然而3年前,某葛根生産企業負責人張榮朝為産業轉型升級犯了愁。由于當地缺少加工廠,需要将葛根運輸到外地加工,“繞了一圈,還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經過幾次調研,白岩最終說服張榮朝建造廠房,“你有困難,我幫你找專家解決”。有了科技特派員的承諾,張榮朝放心大膽地幹了起來:一間600平方米的加工廠房建起來了,葛根被加工成面條、酒、面膜,村民們的口袋也變鼓了。張榮朝仔細算了算賬,做了深加工後,企業利潤新增了400多萬元。
在一次下鄉調研中,白岩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上午的下姜村格外熱鬧,參觀學習的大巴來來往往;可到了下午,整個村就變得冷冷清清。“看着熱鬧,其實村民們的收入不見得有多少。”
“把産業鍊做起來,農民才能多獲利”的想法在白岩心中紮了根,她再次找到張榮朝,将她曾在衢江雙橋鄉的成功嘗試帶到了楓樹嶺鎮。随着葛谷養生園的建成,一條圍繞種植、加工和康養的全産業鍊為當地村民帶去了更多的緻富路徑。在白岩的帶動下,相比10多年前“種什麼賺錢”的困惑,越來越多的農戶跳出了一産種植的思維局限,在二、三産領域不斷嘗試。
“原先我們下鄉是當老師,現在下鄉是當學生。”18年科技特派員的經曆不僅讓白岩親曆了浙江農村的巨大變化,更讓她對科技特派員有了新的理解。白岩坦言,科技特派員從之前技術和知識的單向輸出者變成了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答卷人”,“農民在向科技特派員提出新問題的同時,也倒逼科技特派員在解決鄉村産業問題的過程中,凝練出新的科學問題和研究方向,這是科技特派員與農民、農村之間的一場雙向奔赴”。
http://www.zjjyb.cn/html/2023-11/17/content_44661.htm《浙江教育報》: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