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共同探讨和推動森林食品與健康的深入發展,搭建森林食品與健康領域國際學術交流平台,5月19日-21日,森林食品與健康國際學術會議在我校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芬食品與健康聯盟主辦,bv伟德官方网站、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承辦。

芬蘭圖爾庫大學校長Jukka Kola、芬蘭駐華大使館教育與科學參贊Olli Suominen、中芬食品與健康聯盟負責人楊寶茹、副校長吳家勝、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廖小軍、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趙偉、暨南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汪勇、南昌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殷軍藝、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羅自生、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郦萍、校國際處處長王磊、科技處副處長黃華宏、林生院副院長陳建及bv伟德官方网站黨政班子出席開幕式。學院院長闵偉紅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上,吳家勝緻辭。他向各位參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并詳細地介紹了學校的發展曆史以及在森林食品産業和行業發展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等相關工作和榮譽。他表示希望各位來賓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先進理念,共同推動森林食品與健康領域的創新與發展,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Jukka Kola緻辭。他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芬蘭圖爾庫大學的基本情況。他表示圖爾庫大學長期緻力于建設中芬友好合作關系,在科學研究、教學實踐等方面與中國達成多項國際合作,中芬食品與健康聯盟是強有力的證明,圖爾庫大學将繼續支持森林食品産業發展,為中芬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楊寶茹介紹了中芬食品與健康聯盟基本情況及本次論壇召開目的意義。
論壇設特邀報告和研究生論壇,圍繞森林食品與健康前沿知識共呈現了67場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特邀報告環節,來自芬蘭圖爾庫大學、東芬蘭大學、奧盧大學、坦佩雷大學、赫爾辛基大學、瑞典語圖爾庫大學、加拿大幹細胞科技公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暨南大學、江蘇大學、中國農科院質量标準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浙江工業大學、甯波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20多名專家學者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廖小軍教授圍繞食品非熱加工關鍵技術及超高壓技術在果蔬汁加工應用作了大會報告。廖小軍教授針對食品産業如牛奶、果汁、水果罐頭等食品的貯藏保鮮,一般用高溫殺菌技術,往往會導緻這些食品營養破壞和變色變味,嚴重影響産品質量,阻礙了食品行業的高端化發展等現實問題,結合國外視頻殺菌發展趨勢,在國内率先提出了食品非熱加工的研究方向。超高壓非熱加工技術,是廖小軍帶領實驗室團隊研究最深入、成果取得最豐碩的領域,會上廖小軍教授對其在果蔬汁加工中的機理、應用及産業落地作了詳細彙報。該研究實現了我國超高壓技術的産業化,建成果蔬汁生産線49 條,技術覆蓋率超90%,打破國外技術與裝備壟斷,引領了産業升級。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羅自生教授針對我國果蔬在采收、保鮮、物流和配送損耗嚴重等産業問題,從“産業背景”“産業現狀”“研究亮點”等方面切入,從國家戰略、産業背景、科學難題三個層面闡述漿果如草莓和葡萄供應品質調控研究的重要性,介紹了草莓和葡萄的研究現狀以及我國市場主要的草莓和葡萄品種,并分享了其研究團隊關于高二氧化碳氣調對成熟草莓的影響、植物揮發物芳樟醇增強草莓灰黴病抗性、褪黑素處理對葡萄保鮮的作用等研究。系統性解析了草莓果實成熟與應答逆境脅迫短波紫外線、高濃度CO2和外源SO2的分子機制,闡釋了非呼吸躍變型果實腐敗防控的揮發性物質調控生物學理論,為非呼吸躍變型果實物流保鮮新技術研創提供了新策略。

芬蘭科學院院士楊寶茹教授在全球健康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圍繞漿果及其産品在維持健康代謝方面的重要作用為題闡述了食品成分、品質及其健康效益的研究。漿果中的花色苷是關鍵的活性成分,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體内糖代謝過程具有顯著的調控作用。楊教授的研究團隊采用了先進的多組學方法,包括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及微生物組學,深入研究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花色苷在二型糖尿病模型中的調控作用;揭示了其對健康的正向作用機制,以及其與腸道菌群的交互作用對多器官健康的促進作用。同時楊教授還強調,未來研究需要更多關注食品多組分對漿果多酚營養的影響,這對于揭示漿果活性成分對健康促進作用的機制至關重要。

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行,促進了森林食品産業在科技創新中成長,在國際合作中壯大,提升了森林食品的科學教育水平。
(文/金鵬 王晴 圖/陳靈江 夏君迪 胡佳欣)